当前位置:

江华:帮扶车间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编辑:何文件 2022-08-12 08:51:16
江华融媒
—分享—

近年来,江华县坚持将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严竣形势,把外出务工群众滞留在家或回流当作机遇,持续做强做优帮扶车间,把疫情的压力转化成为了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的动力,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一、强化保障,“小车间”焕发新活力

以“五心”标准(在江华办事顺心、在江华创业安心、在江华工作开心、在江华生活舒心、在江华消费放心)和“四到”要求(随叫随到、不叫不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为“帮扶车间”提供“母亲式”服务。一是强化优质服务。成立“小微企业进村开设帮扶车间”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帮扶车间”建设发展规划、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等工作。各乡镇村提供土地、厂房,完善水电路讯,组织劳动力培训、解决“帮扶车间”在用工需求、车间发展过程遇到的各类问题。二是出台奖补政策。出台“四个三千万”产业扶持政策,设立3000万“帮扶车间”扶持引导资金,从市场准入、要素配置、财税支持、企业信贷、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解决小微企业进村开设“帮扶车间”的后顾之忧。在企业融资方面,成立了县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按每个就业岗位2万元额度给予信贷支持等。三是建立补贴制度。给予“帮扶车间”企业岗位补贴、厂房装修补贴、社保补贴、物流补贴、培训补贴以及因新冠疫情影响的企业纾困补贴等,增强企业进村办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财政每年补贴100多万元,开通了每天对开的“江华至义乌”物流专线,吸引江华在义乌办厂的60多家企业回家办厂20多家。

二、创新模式,“小车间”实现大就业

按照高新企业在园区、劳动密集型车间到乡村的思路,积极盘活乡镇、村闲置资产。全县共发展帮扶车间550家,其中2021年以来新培育帮扶车间95家,省认定帮扶车间331家、省示范性帮扶车间20家,年产值2000万—5000万的25家、5000万以上的18家,1亿元以上的5家。吸纳1.3万余名群众稳定就业,其中脱贫人口4082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一是复杂工序在园区,简单生产在乡村。鼓励园区的规模企业,将操作简单、用工灵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乡村。支持各乡镇、村改造利用闲置老礼堂、老学校、老仓库、老粮站、老烟草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楼架空层等场所,发展为帮扶车间,承接园区企业产业转移需求。如全县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一楼做成架空层,改建成4.4万平米厂房,引进帮扶车间76家,帮助1200多名异地扶贫帮迁人口实现楼上住家,楼下就业。二是培训在公司,就业在家中。对产品生产工艺简单、不受工作环境制约、通过简单培训就能掌握生产技能的企业,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实现群众在家里就业。如华源纸制品厂在全县开设12个集中培训点,培训合格后可在家生产,公司定期送原材料上门并回收成品,解决500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26人,人均月收入1800元。三是创新工作模式,实现灵活就业。针对有的“帮扶车间”白班时间长、周末无双休让“宝妈”难以兼顾工作与家庭的难题,组织“帮扶车间”认真分析研究,创新推出“宝妈生产线”,即员工早上8点上班,下午4点半下班,周末双休,节假日休息,实现务工、带娃“两不误”。目前已有超航电机、龙德晟机电等6家规模“帮扶车间”开设了10条“宝妈生产线”,吸纳了500余名“宝妈”就业。

三、融合发展,“小车间”做强大产业

在培育发展“帮扶车间”过程中,江华县坚持统筹谋划、聚焦重点、尊重市场的原则,把发展“帮扶车间”与培育壮大产业相融合。形成了以电机、制香、食用菌为主导,以皮具加工、制衣、制鞋、头饰加工、纸品工艺品加工为辅的多层次产业链发展格局。一是做强电机产业。在创建“五好园区”中,将打造千亿电机产业作为工作重点,提出了园区与“帮扶车间”共同发力的工作思路。引导园区企业进村办厂,将产品设计、开料、组装等复杂的生产环节放在园区总部,将环保安全、操作简单、方便易学、用工灵活的生产环节转移到“帮扶车间”。目前,园区电机企业在乡镇、村发展帮扶车间16家,总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二是做强制香产业。江华县有4万余人在广东新会等地从事制香产业,他们在打工中掌握了技术,了解了市场,也有一定资金积累。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引导他们返乡创业,形成家庭作坊式车间。目前已建成河路口镇船岭脚村、桥市乡大鱼塘村、白芒营镇云田村、涛圩镇大方坪等一批小微制香工厂集中的特色产业村,全县制香企业260多家,原辅材料销售企业18家,设备销售维修企业5家,制香行业年产值近5亿元,制香从业人员3000余人,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三是做强食用菌产业。根据全县很多群众种植香菇的实际,县委、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新建、改造食用菌标准化厂棚的,给予40元/平方米的补贴政策,实现了食用菌产业大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食用菌场235个,其中种植10万袋以上的100余个;培育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5家,其中龙头企业5家,栽培数量8500万袋,产值7亿元,纯利润6000万元,吸纳就业人员60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2530名,发展成为全省重要食用菌生产基地。

四、多措并举,“小车间”助推大发展

在“帮扶车间”发展过程中,在群众获得就地就近稳定就业的基础上,如何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相融合,江华县积极探索、多措并举,形成了企业、村集体、群众多赢发展的局面。一是财政奖补逐年返还村集体。在扶持壮大食用菌产业过程中,为解决企业的资金发展难题,县财政对新建、改造食用菌标准化厂棚的,给予40元/平方米的补贴政策。之后,由企业按财政投入资金的5%逐年返还村集体。二是固定租金返还村集体。对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一楼架空层发展帮扶车间的企业,由县财政整合资金,根据企业需要,对架空层进行简单适用装修,企业扲包入驻。之后,由企业按照5元/平方米/月的标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三是培育新产业返哺村集体。针对部分形成规模的帮扶车间产业园用电量大的特点,创新发展光伏产业,为村集体增收。如大路铺镇洞尾村共引进亚力德、君贤皮具等12家小微企业,用电性质属于工业用工、用电量大。根据企业需求,县财政整合资金210万元,在企业屋顶建光伏发电站,装机500千瓦左右,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4万元。四是约定租金返补村集体。对由财政资金全额建设的帮扶车间,采取商谈约定租金的方式,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如水口镇贝江村食用菌产业基地,整合投入资金160万元,现每年能稳定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22万元。同时可解决40名脱贫人口就业,人年增务工收入1万元以上。

来源:江华融媒体中心

编辑:何文件

阅读下一篇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