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130亿元的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是湖南省“十二五”期间的水利“一号工程”。江华瑶族自治县的8个乡镇、46个村将成为水库淹没区,26603名瑶胞需要搬迁移民。目前,扩建工程建设加速推进,移民工作如期进行。在我们为如此浩大的工程顺利、和谐推进而自豪时,一大批为移民搬迁流泪、流汗的移民干部浮出水面,他们忍辱负重、任劳任怨,用辛勤的汗水铺就移民和谐之路。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杨德裕就是这千千万万移民干部中的一员。
四年前,杨德裕被单位派往该县贝江乡贝江村,担任该村的移民工作组长,具体负责移民政策宣传、搬迁安置补偿协议签订等工作。四年来,杨德裕把村民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用真心敲开了村民的心门,用真情赢得了大家的信任。目前,他负责的贝江村麻江组移民安置去向协议签订完成100%,移民进展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贝江村地处瑶山腹地的冯河之畔,离县城沱江一百多公里,村民们散居在冯河两岸的崇山峻岭。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山水里,瑶寨里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依旧美丽。因为要被水淹没,贝江村不得不整体搬迁,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426户1615人,占全乡搬迁任务的32%,也是全县农村移民人口最多的村。
由于杨德裕经常跑移民村,在县城基本很难见到他的身影。2月13日,临近年关,笔者驱车来到贝江乡贝江村,终于堵住了正在移民家里做工作的杨德裕:“没办法,有些移民过年边仔才回家,平时找不到人,电话里有些话说不清楚。这不,这家的主人卢玉林昨天晚上到家,我今天一早就赶来了,首先表明我的诚意嘛。”正在炸油豆腐的卢玉林笑呵呵地说,“老杨经常给我打电话,县里移民政策有什么新动向,他总是第一个通知我。知道我昨天到家,他今天立马赶到来了。他这么诚心诚意,我不签协议都不好意思了。”
相较于今天的干群鱼水情深,老杨倍感欣慰。因为这是他努力了四年时间才换来的。四年前,老杨带着工作队员进村时,经常会遭受白眼和指责,甚至有些移民看见工作队员就关门。老杨没有气馁,因为他理解他们。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要想让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村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离开故土,而且是再也回不去的精神家园,那种滋味任谁也会不舍的。
出身农家的杨德裕,深知移民工作并不是一句“舍小家、顾大家”的口号就能发动起来的。“移民先移心。”四年来,杨德裕和工作队员每个月几乎有25天都住在村里,每天找村干部谈话、和村民交心。村民们散居在大瑶山深处,翻山越岭就成了杨德裕的家常便饭。经常有时候爬半天的山赶到移民家,却吃了闭门羹的现象发生。尽管如此,杨德裕也从来不发脾气,不撂挑子,一次不见去两次,两次不见去三次,好几户人家被他的诚意感动,从闭门不见到笑脸相迎,由横眉冷对到热情地留他吃饭喝酒。老杨告诉笔者,“移民工作搞了几年,我认了好几个老庚了,逢年过节我们都互相走动,跟亲戚一样走动了。”
贝江村是个劳务大村,不少村民常年在外务工。仅麻江口组的60户村民中,就有近30户分散在全国各地。见不到人,打长途电话就成了常态。协议签订的要求、时间上限啊,安置房的面积和户型,国家政策的变动,以及补偿款项的条条框框什么的,都要第一时间告诉在外务工的移民。长途电话多了,随之而来的是手机话费的猛涨。老杨的电话费由原来的每月几十块涨到三、四百块钱。这些还是小事,有时候对方不耐烦就挂电话,打多了就干脆关机。电话里讲话既要讲究策略,又要言简意赅。为此,老杨熟背各项移民政策,并善于总结在移民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老杨随身带着的小本记录着全村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并坚持写移民日记。这样的本子他已经记了好7本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月24日,随着村民李苏春签下搬迁协议,他包干的背江村麻江口组65户216人安置去向、建房购房户、明细卡手册和补偿资金的确认已全部完成。四年来,杨德裕靠着一双脚,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靠着一双脚,他记录了厚厚的7本笔记,家家户户的“账本”都耳熟于心。也是靠着一双脚,他敲开了村民的心门,由最初被排斥,到如今成为全村信任的“编外村民”,全部同意搬迁。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杨丁香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