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码市镇大力开展文明整洁工作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李现开 吴尧欢 周斌 编辑:redcloud 2012-11-02 11:09:59
江华融媒
—分享—


    江华新闻网讯(通讯员李现开 吴尧欢 周斌) 10月27日一早,地处湘粤交界处的码市镇竹市村迎来了市、县环保局一行环境卫生督查工作组,对该村庄环境卫生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为改造农民生活环境,变革农民生活方式,今年5月,码市镇正式启动并实施我县首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示范区(湖南省评定的30个示范区项目之一),整治的村庄包括咸所城、瓦窑、辇江、竹市等13个行政村,项目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3029人,2170户瑶山人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湘南小镇就新建30吨、80吨不等容量的生活污水处理池8只,对其13个村的饮用水源地实行保护,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进行综合整治,对项目区每天产生和排放的17余吨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转运,并相继完成了土地整理、辇江等村(组)河道清淤等工程。
    碧水蓝天,草木蓊郁,笔者一行走进码市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示范区的各个村庄,立感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该项目总投资1807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200万元,县、镇、村地方自筹607万元。村庄绿化这块今年我们又投入了13万多元,造林2480余亩、种植大苗5000余株,其植株成活率达90%。对雷公岭、后山汪家冲、后背岭、木坪山等山泉水、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对码市、所城等村现存古井饮用水源实行有效保护。”在介绍中,县政府副县长、码市镇党委书记伍继承饶有兴致地说起了村里实行的“垃圾分类”:“刚开始提出这一想法,有些村民认为有点异想天开。为此,他们来了多次,每次都仔细地查看,但结果是认可了。因为他们想不到我们真的做到了。”“能做到‘垃圾分类’,全靠村民的支持。引进了500只分类垃圾箱,村民的积极性高,我们干事的劲头就大。2170户人家每户2只,房前户后,在原有垃圾桶不搬离的前提下,5至10户配一只室外垃圾分类桶。再投资166万元配备了垃圾专用车,安排专人进行垃圾的回收以及垃圾桶的清洁。村村修建的垃圾焚烧池为瑶山人家提供了一个洁净的环境。”
    在刘家村四组,新修道路施工中,村民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设置路障、督查施工质量、保持路面整洁,担当起了义务护路员。在这次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中,村民们又成为了创建的主体,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生态花园”。当问及村民对此事为何有这么大的热情?村民戴德官、盘小妹说,主要是看到了这几年村干部为我们做的实事,对村组干部有一种信任感,相信他们能把这事给办成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半年来村庄环境整治带来的实惠:水清、路通,村美、人富。
    创建与管理,是创建工作中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两个重要方面,该镇从创建开始就制定了一整套的机制。成立了村庄保洁、垃圾清运、绿化养护三支管护队伍,明确管护责任,管护片段、保洁标准;成立老年督查、妇女保洁、青年志愿者三支监督队伍,重点监督五边三河的环境卫生,从而形成了干部争先行动、党员个个带头、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出台《文明公约》、《卫生公约》、《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制度》、等六项村规民约,把自觉维护村庄整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到实处。
    在提到村村印发的文明公约时,镇长朱国卿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村里没有制定《卫生公约》之前,房前屋后、公路沿线乱扔、乱倒垃圾的现象随处可见。文明公约上墙后,村民天天一看到牌匾,就想到要自觉遵守卫生公约规定。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人人遵守卫生公约,人人参与环境治理的良好氛围。”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码市镇党委、政府侧重从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要求做起。项目示范村——竹市村地处偏僻,村民的经济来源——畜禽类养殖已形成规模连锁效应。全村现有畜禽养殖31户,养殖棚3只,养殖给村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废水处理的难题。该镇党委、政府经过不断努力,积极争取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1200万元,通过涵管铺设、渠道整理、综合生态池等基础设施,采用生态生物净化处理技术对畜禽养殖废水进行处理,使水质明显改善。目前,首期项目区对每年排放的畜禽养殖废水进行综合处理,同步开展它村散户、养殖大户的废物废水治理工作。



[编辑:黎实]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李现开 吴尧欢 周斌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