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护社会稳定 让青春引航

来源:人民网 作者:黄子玲 李光平 周日生 贾章雄 编辑:redcloud 2012-10-15 17:15:41
江华融媒
—分享—


    青年,是人类的春天。青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是江华瑶族自治县在实践社会管理新模式中形成的共识。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顺应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积极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坚持“五个转变”,用好青年,管好青年,让青年人在加强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上发挥积极作用,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社会管理的新路子。
    建一个“家”,让青年聚起来
    共青团,青年之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健全,思想活跃的青年人,早已按捺不住澎湃的心潮,一个个商海冲浪,或经商或打工,天南海北,于是,大部分村级共青团组织已名存实亡,有的村连团支部书记都没有;有的即使设有团支部书记,也因无经济和政治待遇,无活动经费,导致书记无激情,团员无热情,青年无引力,几乎成了一盘散沙。
    又因为青年人可塑性强,不正即反, 用好了,就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中坚力量,反之,将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如何将青年凝聚在党委、政府周围,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江华瑶族自治县首先在河路口镇进行试点,然后在全县推广,用四大机制凝聚青年。
    一是完善村级团支部建设。将团组织的活动经费纳入财务计划,并将团支部书记作为村“两委”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该县河路口镇破先例每年给团支部书记发放不低于500元的津贴,每年给各村团支部安排活动经费不低于10000元,三年来,全县已全面健全村级团支部组织。团组织的健全,让青年有了一个“家”的感觉,青年入团率逐年上升,河路口镇每年“五四”青年节和春节组织召开青年座谈会,将各村的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青年骨干请到镇里来座谈,互相交流工作经验,畅谈发展大计,让青年在一种轻松融洽的环境中感受到了党、团组织对青年的关心。
    二是成立民兵应急分队。各乡镇从各村身体素质好、政治思想过硬的农村青年精心挑选组成,全县已成立23个230人的民兵应急分队,配备了服装、警械等物,进行了业务培训,真正从思想上、身体上对民兵进行了“双重武装”,从而使民兵在执行维护社会稳定、处置突发事件、抗灾救灾、森林防火等任务中发挥了尖刀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青年入党。积极在青年中发现苗子培养苗子,鼓励那些头脑灵活、致富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青年踊跃入党。如河路口镇近两年来在发展党员中青年占80%,不断改善了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增强了农村的发展后劲。
    四是搭建文化平台丰富青年精神生活。针对农村青年文化程度偏低、精神食粮匮乏的现象,为引导农村青年吸取精髓文化,与不良思想抢占阵地,江华瑶族自治县进一步为农村青年拓宽文化供给渠道,要求各乡镇文化站开设图书室、健身室、娱乐室和远程教育系统,举办具有江华瑶族特色的各类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河路口镇投资8万元修建了“三室一厅”,逢圩日开放“三厅”,用远程教育系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教育,举办了极具上五堡瑶族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旅游节活动,同时,在尖山、大干头、牛路、财塘等4个村建设了村级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备了电脑、投影设备。因而,在农村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唤醒了青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任一个“职”,让青年强起来
    青年,朝气蓬勃。当前农村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主体已逐步趋向于农村青年,大多数农村青年具备“有知识、有文化、有主见”条件,农村青年的管理已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江华瑶族自治县在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试点的河路口镇创造性地提出了“为青年找一个家,为党委找一支后备队伍,为农村找一条发展之路”的农村青年管理方式,从四个方面让青年强起来。
    首先,注重青年培养。从近占全镇人口10%的青年中,选出了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的农村青年担任村团支部书记,这支队伍平均年龄仅为27岁,高中以上学历达26人。
    其次,重用提拔团支部书记。将村团支部书记这支青年队伍作为村“两委”班子的后备力量,积极发展青年党员,近两年来,该镇发展的党员和预备党员中农村青年占80%,有唐子雄、李怡林、邓代书等4名团支部书记走上了村“两委”班子领导位置。
    再次,鼓励青年积极上进。近年来,仅该镇就有李水生、曾宪武2名青年,由村团支部书记到村支书,最后成为国家公务员。
    第四,让青年参政议政。开辟自治平台,引导青年参政议政,让青年积极投入到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新农村建设等各项村级事务中,全镇80%的青年参政意识得以加强。
    青年“政治待遇”的提高,让青年更加强大起来,积极向上、参政议政、狠刹歪风已成为青年的自觉行动。去年该镇的林家与上任两村因山林纠纷,双方部分群众互不服气,青年人来了,两村青年班子领导勇敢地站了出来进行制止,仅10分钟就召集了30名青年应急分队队员,很快解决了一场纠纷。
    河路口镇让青年强起来的成功经验在全县得到了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青年人树正气、刹歪风,在广大群众中树立了威信,为全县的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找一条“路”,让青年富起来
    当今,已不再是“越穷越光荣”的年代了。尤其是“打工也要当工头”的现代青年人,根本“穷”不得,“穷则思变”,“穷则思坏”,必须找一条路,让青年富起来,稳下来。
    穷则乱,富则稳。江华瑶族自治县为让青年尽快富起来,力举“转观念、学技能、找门路”三大措施。
    一是帮助青年转变观念。“观念一变天地宽”。农村青年在知识、技能、观念、年龄上的相对优势,决定了农村青年应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率先致富成才,特别是要通过创业实现就业,通过创业实现致富。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力加强青年创业观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创业观,采取开办青年骨干培训班和组织青年骨干外出参观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农村青年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树立创业意识。2010年,河路口镇就组织了127名青年骨干到江永县上甘棠村、本县桥头铺镇下蒋村参观了新农村建设,并到江华工业小区参观了园区建设,通过参观学习他人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让青年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激发起青年干事创业的激情。
    二是帮助青年加强技能。近年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农民工纷纷返乡,给农村就业增加了压力。因此,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对于缓解农村就业、提高农村青年的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华瑶族自治县根据返乡青年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其就业技能水平,全县每年在县委党校举办不低于4期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同时,要求各乡镇充分利用乡镇农校教学平台举办各类培训班,分别对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农民工开展农村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业生产经营和对拟外出打工青年农民工开展电子、车工、电工、餐饮等技术技能培训,三年来,仅河路口镇就举办各类培训班 12 期,发放培训资料4000多份,参学人数达1200多人次。
    三是帮助青年找出门路。18岁—35岁的农村青年是农村各年龄阶层中最为活跃的一群,也是农村家庭的“顶梁柱”,为他们寻找致富门路服好务,也就是为整个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在为青年寻找致富门路上,江华瑶族 自治县着力抓好“外输内强”。
    “外输”---建立青年就业长效机制,筑牢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江华瑶族自治县充分利用劳动保障服务平台,依托县就业中心,逐步畅通对外就业途径,采取挖掘空缺岗位、发布用工信息、举办就业洽谈会、组织劳务输出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牵线搭桥。同时,立足本地,充分依托县乡工业园和企业,广泛收集劳务用工信息,帮助青年找准适合的就业岗位。近三年来,全县输出青年劳务21万人次,县内工业园安置2400人次,仅河路口镇就先后有500多名农村青年实现了在本镇工业园就业。
    “内强”---培养青年致富领先能人,引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对于广大农村青年来说,自己身边看得见、学得了、比得上的成功创业典型是最有说服力和影响的,因此培养和宣传创业致富带头人,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是有效服务农村青年的突破口。为培育出更多、更有带动力的农村经济发展“领头羊”,江华瑶族自治县“四轮驱动”给予扶持:给予政策扶持,使之具有更宽松的发展环境;给予项目扶持,使之具有更优惠的创业条件;给予智力扶持,使之具有更充足的致富能量;给予精神扶持,使之具有更正确的发展方向。2003年以前,河路口镇的牲猪养殖大户仅有5户,且规模小效益差,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畜牧部门的扶持下,全镇发展养猪大户达67户,牲猪年出栏达20000多头,该镇唐景科、李治拾的猪场分别得到了国家给予的20、40万元的规模猪场改扩建补贴资金,如今牲猪养殖已经成为该镇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加快了其它产业的发展。
    青年富了,带出了一片新天地。全县90%的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100%的行政村拥有和种养殖大户,100%的家庭用上了家用电器,40%的农村家庭盖起了砖混楼房。
    健全的青年组织,增强了青年的凝聚力;着力的青年培养,增强了青年的上进心;全面的青年扶持,增强了青年的致富力。如今的江华,青年朝气蓬勃,社会风清气正,城乡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一切有赖于该县实践社会管理新模式的结果。(记者 黄子玲 李光平 周日生 贾章雄 )



[编辑:黎实]

来源:人民网

作者:黄子玲 李光平 周日生 贾章雄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