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嘀嘀----”手机响了,是短信息,“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香香甜甜粘住你!”朋友的祝福让我想起了童年。
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我,我便到了乡下的外婆家,跟着村人日升而出,日落而归。村里习俗很多,每个节日都如春节般热闹非凡,让我记忆犹深的便是端午节的粽子。
端午节前日,村里的妇人们便会踏着露水到背后竹林里摘那些又大又青的粽叶,她们依自己的喜好会选择尺寸相符的叶子,细心的放在篮子里,回到家用刚从井里打来的尚冒着热气的清澈的泉水泡了,泡过后的米便透着特别的清香。扎粽子的绳线早一个月便选了棕树上色泽深绿、叶片修长的扇叶,用巧手细细的撕了,放在屋檐下风吹日晒,此时已柔软如丝,极富弹性。然后便是淘洗糯米,先用筛子把石头沙子选出去,再用泉水细心的搓洗,等米泛出晶莹剔透的颜色才捞出来用箩筐装了备用。
此时的外婆坐在竹椅上,拿出一片青翠如油的粽叶,灵巧的在掌上旋转,卷成一个圆润的锥形,再用小汤勺装了米往叶里倒,其间,不断的用筷子轻轻的充实,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更漂亮,个大,有棱有角。最后,把粽叶按顺序收拢成三角形,取长长的棕树叶丝将粽子紧紧系住,这样在拿、蒸、运的过程中才不会让米溢出来。每一个粽子都鼓鼓胀胀,丰满而赏心悦目。
包好后便是煮了,外公早已把柴架好,大锅里的蒸笼冒着热气,外婆把长长的串成条的粽子放进去,盖拢后,再用布条塞住蒸笼四周的缝隙,以免漏气,更重要的是不让粽子的香味散去。我便揽了烧火的重担,坐在小凳上一边往灶里放柴,一边听沸腾的水发出的咕咕声,蒸笼里传出淡淡的似有似无的清香味。
终于,清香味越来越浓郁,让人兴奋的时刻也即将来到,熄火后,水不再响时,外婆便揭开大煮笼,我贪婪的深呼吸,眯上眼,扑上去,恨不能一口把粽子咽下去。“慢点慢点,哟,小心别烫着了,”外婆轻轻的拍打着我的小手,垂涎欲滴的我早已剥掉那层青绿的外衣,香腻的粽子来不及细细品尝,便吱溜一声顺着舌头滑进肚子,五香肉的松脆,糯米的清香,滋润着每一个味蕾,温柔的亲吻每一颗牙齿,转瞬间融化蒸发。
外婆去世后,我跟着父母去了县城上学,然后参加工作,虽然满大街的粽子越来越多,里面的材料也越来越充足,可记忆里缕缕的粽香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因为那是亲情,那是关爱,那是一生中不可代替的回忆。
[编辑:黎实]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刘莉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