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印象大圩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刘莉 编辑:redcloud 2012-07-23 16:30:53
江华融媒
—分享—


    十年前来到大圩是因为女友结婚我去做伴娘,记忆里从新娘家到新郎家有长长的距离,还有个风俗过一座桥就得给每个司机发二包烟,结果带去几条都快发完还有一半的路程,最后我把手上的一条烟送给接新娘的司机哄着他径直把车开到新郎家,也不管后面的车辆如何按喇叭才算解围。
    十年后因为大圩政府的盛情相邀,也正是这次出行一改大圩多年前在我心里的那份清贫与落后。
    

 



[编辑:黎实]

何家老屋----宝镜村


    如果听过“宝镜村的屋,四蓝山的谷;上莫村的水,马鞍村的嘴”你就知道宝镜村有多么的出名。
    我们来到的时候正是中午,远远看去,宝镜村宽宽长长的围墙上写着“自力更生”等白字,方方正正的很是耀眼。跟在着瑶服的导游身后,我们一行人沿着长长的青石板路进入宝镜村,左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有小鱼小虾在嬉戏,丝毫不受游人的打扰。
    走过九个分三排三列的石阶,长满青苔的天井里巨大的铁树迎接着我们的到来,还有朝天怒放洁白的剑兰用花的语言告诉们三百多年前宝镜村历经的风风雨雨。那是怎么一段历史哦,这座占地八十亩坐东朝西建于明末清初的何家老屋,在1964年,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过《多喜之家》,1997年,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过《漫长的边界》,这人间仙境一般的圣地,这三堂九井十八厅一百零八间房,间间相通,留给了群众和游人多少个神奇的疑问。
    听导游介绍说宝镜村有“松林淡月、槐社夕阳、虹桥锁翠、响泉遗韵、曲水回澜、珠塘漾碧、宝塔酣青”等风景,而在我眼前,却远远不止这八景。你看,那些高耸飞翘的檐角,此起彼伏的屋脊,斑驳龟裂的土墙,造型严谨的窗花,典雅精致的石雕……无不显示了宝镜村的秀美。
    抬头,有牌匾,导游说,这座何家老屋出了不少官员,村前大道上还有碑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故此地也叫“马到止”,我不禁心生敬畏,收起相机,怕惊扰了何家先人,轻轻的踮起脚尖行走在宝镜村的巷子里。走过,行过,我才发现,这古村庄里,无论是街巷,村道,天井,水井、墙壁,全是用石板、石条铺成彻好,那些方方正正,整整齐齐的青石块在雨水的冲刷中已变得圆润光滑。只听得有人惊叫,原来一条二指长的蜈蚣在台阶上歇息,看到有人即不慌张也不躲避,倒是我们小心翼翼的跳过绕行,生怕惊扰了它,这小生灵是宝镜村的主人,我们才是路人甲或路人乙。
    沿着木楼梯上到何家小姐的闺房,再沿着狭长的石板路走进长工的小屋,这座庄园式的建筑群结构真的很让人惊叹,如果不是跟着导游,我想我是怎么也走不进来也走不出去的。站在板凳上欣赏那张宽宽大大雕龙画凤镶了金边的古床,我真想穿越时光隧道愿为那撑着油纸伞的女子,依在屏风后穿针引线剌绣对镜画眉描红,那该是多少美丽的一幅画啊,诗意而温馨,令人向往。
    风吹过,青青的禾苗层层叠叠,绿绿的竹叶拂面而过,我们才从梦中惊醒,宝镜村,原来真的有这么神秘,它的美,尽在不言中。
    

长鼓之乡----文明山村


    对瑶族有些许了解的都会知道,无山不成瑶,瑶族多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登山唯恐不高,入林唯恐不深,我们的车辆在曲曲折折的山道上盘旋环行,有晕车的人早迷迷糊糊。领队说文明山村里的人不论男女个个会唱瑶歌,不论老少个个会跳长鼓舞,这里可是瑶文化的发源地。
    突然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众人齐下得车来,前面有几十个着瑶服的瑶民们排着队伍在迎接我们。这是怎么隆重的形式啊,在热闹锣鼓声中,鼓王赵明华老人带着他的弟子们边击打着长鼓边向后退步,引我们迎至空坪,长鼓舞蹈也进入了高潮。
    真正原生态的舞蹈啊,赵明华和他的儿子赵能文在坪子的方桌上跳起了长鼓舞,从容,稳定,飘逸,灵动,清雅,他们的动作有条不紊,或站,或蹲,可屈膝,或抬步,如果你用心观看,就会发现某些动作里描述瑶人的劳作,代表瑶人的祭祀,抒发瑶人的欢喜,各种动作和情绪都从长鼓舞蹈里用动作表现出来。真不愧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72套动作里,鼓王用无声的言语表达了对昨天的留念,对今天的珍惜,对明天的希望,夕阳西下,我们的表情都变得庄严肃默,因为,我们都是盘王的子孙,现在,就让我们用长鼓纪念盘王吧。
    舞罢,瑶族小姑娘端上了脸盆,远方的客人们洗去远道而来的疲惫和灰尘,瑶族小男孩捧上了竹筒酒,这叫拦门酒,是瑶人们迎宾的一道礼仪,只要有勇气喝了这杯酒的客人才能平稳的踏进堂屋与瑶人们同乐,我酒量不好,浅浅的抿了一小口,酒好浓厚啊,我差点醉了。
    进得堂屋映入眼帘的是二张绿色的长桌,哦,这是芭蕉叶铺成的桌面,上面用脸盆装着满满的红薯和芋头,拿在手上暖暖的,温温的,放在鼻子前嗅到淡淡清香,剥了皮,轻咬一口,甜甜的,入口即化,这种纯天然的食物,可是文明村百岁老人的主食哦。我是很喜欢这美味的东西,一口气吃了二个红薯二个芋头,还有本地青青的桔子,酸酸的,吃完了唇齿间还留了余香。
    吃了盘王宴出得门来,是瑶族小朋友们表演的长鼓舞蹈,这些七岁至十二岁小瑶人,虽然舞蹈动作远不如鼓王那么熟练,但也足以让我们这些远道而来什么也不懂的客人们大饱眼福,心生钦佩。当下,便有同行者向鼓王请教舞蹈套路,鼓王自然也不保守,站在空坪上便有板有眼的现场教学,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同行者笨掘的身姿让我们大笑,惊起了密林中躲藏的小鸟儿,纷纷鸣叫着飞去。
    听主人招呼吃饭了,再次进屋,红薯和芋头已撒去,摆在芭蕉叶上的是河里的鱼,小脚的土鸡,农家鸭,鼓王和主人们喝着瑶歌轮番向我们敬酒,这些自家酿造的佳液,香甜可口醇香清洌,一杯,二杯,三杯……便有酒量浅的同行们纷纷倒下举手投降,而那些瑶人们竟丝毫不见红晕上脸,由此可知,他们的酒量是怎么的高深莫测。
    终于酒饱饭足,到离别的时候了,鼓王赵明华老人不顾年迈,带着儿子再次来到车前,为我们跳起长鼓舞辞行,夜幕中,几辆小车的灯光聚集在鼓王身上,我看到了他眼里对长鼓的执着,这是怎样一个瑶人哦,一辈子视长鼓为灵魂的老人,时时刻刻都在为宣传和发扬瑶族文化而努力,在此,我祝愿他长命百岁,领着他的弟子们再次登上全国的舞台,或者,把长鼓舞蹈引向全世界!
    

革命教材----红军墙


    车在巷子里穿行,我们也在心里胡思乱想,大圩,这里多年前有土匪出现,红军真的在此停留过,帮助当地人打跑了土匪强盗?激动之余,把头伸出去寻找珠丝马迹,吓得司机时时提醒小心手臂小心脑袋。
    到了,车辆在一条小路前车停了下来。跟着镇里的刘镇长,我们沿着水泥道进去,只看到一栋木头房子,二层,典型的小阁楼户型。屋主开了门,堂屋摆了好多板凳,新的,刚做的,一楼的房间有些凌乱,泥墙上已有黄色的流水印记。楼梯边上的整面刷着白石灰的墙上,白底红写的方方正正写着“毛主席语录”,因为没有灯光,依稀看到“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不拿枪的敌人还存在……我们决不可以……”
    小心翼翼排着队轮流沿着楼梯上楼,那叽叽呀呀的声音让我担心木楼梯能否能承受这么多人的重量,我轻轻的行走在二层阁楼上,看着右边床头墙上用黑墨水写着“士兵四字经”,虽然我极力借用电筒微薄的光线认真辩认,也只能认出“我们”等模糊字样。再走到左边墙上,用黑笔画着列宁还是马克思的头像,大胡子,边上写着大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实行列宁主义”等字。
    因为同行的有二十多个人,大家都在后面等,我也只好草草拍了二张相片便下楼来了,站在门前,望着天井里阳光照射进来,几株小草倔强的抬起头屈着身子生长在绿苔上泥墙上,我突然想到,写这些字的红军们应该是怎么样的年龄,躲藏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那应该有多么大的毅力和决心,敌人的狡猾,敌人的残忍,敌人的狠毒,这些红军真的就如眼前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现在安逸,正是他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才换来新中国的解放,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的不公,埋怨工作的繁忙,跟那些付出生命的红军相比,我们能活着,就是幸福!
    站在这栋历史的红军墙前,我们,二十多人,仰起头,看着红军当年居住过的地方,留下的痕迹,默哀,致敬,怀念。
    

人间仙境----川岩

    看罢红军墙,车辆驶往大圩的城南,在村落里左拐右拐,道的二边是收割后的玉米,只剩些枯杆默默的站在风中,还有尖尖的指天椒,红红的,恣意疯长。二座山峰,如一对乌龟相对而立,传说中乌龟是长寿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财富和健康,因此这山便称为龟山,这里的河就叫金龟河和金龟桥。
    到了一个土地庙,停车,步行,前面有一口井,水清见底,再前行,小沟里的水潺潺流着,这便是从川岩里流出的水吧。远远看去,一望无际的稻田,绿了眼睛,那些不知名的花儿开得正茂盛,我们叫不上它们的科别,但也丝毫影响不了它们开放的热情。有蜜蜂钻进花里采蜜,有蜻蜒停留在花茎上,有蝴蝶在叶间翩翩起舞,还有一条夹杂着金色条纹的千足虫,在缓缓前行。

来源:江华新闻网

作者:刘莉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