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生态引领,走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贝江乡党委 作者:熊丽丽 编辑:redcloud 2012-05-29 19:38:08
江华融媒
—分享—

    县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生态立县的战略部署,今年县委又提出了把全县分为“生态旅游发展区、绿色农业发展区、城镇(商贸)发展区”三大功能区,作为处于生态旅游发展区的林业大乡—贝江乡,如何抢抓机遇,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生产方式,带领林农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我觉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发展观念,提高林农保护生态的积极主动性

在县委提出保护生态资源,封山育林,实行禁伐限伐这一重大决策后,部分林农一时无法接受,因为在他们心中,林农就是靠伐木为生的,不准砍树就是断了他们的生存来源。所以,首先要引导林农转变思想观念。

一要实现“保守观念”向“创新观念”的转变。林农世世代代以来都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模式。祖祖辈辈都是种了砍,砍了种,却没有砍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反而是越砍越穷,越穷越砍,导致返贫现象越来越严重。观念的保守和落后成为制约林区林农发展的最大瓶颈。现在关键是要引导林农打破瓶颈,转变发展观念,让林农清楚地知道,砍伐不是出路,只有通过保护生态资源,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才能走出一条合理利用资源,科学利用资源,使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要实现“斗争观念”向“生态观念”的转变。林农因一时无法接受禁伐限伐的要求,对这一政策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甚至会寻求维权之路。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林农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引导林农把封山育林,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路径来选择。向林农大力宣传我们的青山绿水、我们的生态资源是一笔最有价值、最宝贵的财富,是能变成“金山银山”的绿水青山,是其它经济发达地区求之不来的资源。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继续做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涔天河景观带建设,严格保护生态资源,保护这块没有受污染、没有被破坏的净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无止境地砍伐,而是要把我们的生态优势转化成比砍伐强千倍万倍的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三要实现“传统观念”向“旅游观念”的转变。下一步要利用我们的优势将我乡深厚的瑶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充分结合起来,打造贝江民俗原生态旅游。以涔天河水库扩建为契机,整体规划后靠移民建筑,建设具有瑶族特色的吊脚楼群,推广瑶族饮食文化、新建民族风情园,用瑶族歌舞、民族工艺品、民间风俗等进行点缀,使底蕴深厚的瑶文化成为一大亮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我们的资源优势,打好原生态旅游这张牌。

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保护生态与林农致富的有机统一

1.切实转变林农发展方式,发展现代林业经济。一是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项目拉动是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一要围绕产业化培育基地,以种植业促进加工业。按照“政府推动、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的发展思路,结合涔天河库区生态建设及其配套项目和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25度以上的坡耕地、荒山荒地、低效灌木林和“四旁”地,突出发展杨梅、柑桔、油茶基地,提高林特产品的附加值。二要围绕基地引进加工业,以加工业带动种植业,实现加工业与基地建设良性互动。兴办一批带动力强的生产建筑模板、指接板等产品的龙头企业。大力培育林业市场营销主体,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传统经营方式向产、加、销有机结合的现代经营模式转变,形成库区生态循环经济。目前,我乡有木材深加工企业4家,而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厂有20多家,可以考虑将其进行整合,通过扶持林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鼓励林农从生产逐步向品牌、流通、加工等领域发展,让林农与专合组织、企业、业主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步伐。二是推进生态经济林建设。根据贝江区位特点和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建设要求,紧紧抓住水源涵养林、库区景观林、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及冯河贝江段、凌江河、贝江河三大流域两岸水土保持等项目的实施,以扩建后的涔天河库区冯河贝江段为主区域,以保护增加森林植被和促进农民致富为目的,对不同立地类型、不同植被类型进行保护。大力培植库区沿岸杨梅、红枫、银杏等种植带,适合于海拔较高种植的厚朴等药材种植带,建设生态经济型植被防护林体系,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在生态经济林的建设之中,既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涔天河库区水源,又让当地群众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三是开辟林下经济。我乡优势在山水,潜力在生态,希望更在生态。应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重点推进林下经济。比如:高效笋竹模式。引导林农培育建设高效笋竹基地,通过运用林地覆盖增温措施,调整出笋时间和产量,使竹林效益成倍增长。又比如:林下养殖模式。积极推广技术简便易行、群众乐于接受、市场前景看好、效益可观的林牧、林禽等林下养殖模式,建设绿色林下食品饲养基地。充分利用林下天然青草、昆虫、小动物作为畜禽的食物,围网放养、圈养或棚养鸡、鸭、鹅等,利用林下活动空间大,草场资源丰富的林地,放养或圈养森林猪、森林牛、森林羊、森林兔等,生产带“土”字的安全绿色畜禽产品。此外,利用林区优质蜜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引进技术和资金,扩大规模,做出品牌。还比如:林间套种模式。充分利用山垅田、退耕还林地和其他未成林的林地,推广实施林药、林菌、林粮、林菜模式,种植厚朴、杜仲等中药材或野生园艺花卉,大力发展反季节高山蔬菜、森林蔬菜或黑木耳、香菇、双孢菇、松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推动板栗林内套种毛竹、茶叶等。

2.切实加快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林农增收渠道。目前,既要封山育林、禁伐限伐,又要让林农能够增收的最快捷、最有效途径就是组织林农劳务输出,实现转移就业,增加务工收入。一要依托就业中心等平台,加大劳动力转移和从业技能培训,帮助林农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林农外出务工收入,从而减少林农对“伐木收入”的依赖性,为自己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相关部门联合实施对林农的对口扶贫培训,培训合格后将其输送到经开区内劳动力紧缺的相关企业,让林农实现就近就业;二要通过加大帮扶力度,密切关注、真心帮助留守家庭、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消除林农外出务工的后顾之忧。

三、完善各项政策,确保林区社会大局稳定

近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和关注林农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林区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和林区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三林”仍是我县的“三弱”,即:林业是弱势行业,林区是弱势地区,林农是弱势群体,林区与农区相比较已呈现明显的“剪刀差”,这种现象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这个封山育林、禁伐限伐,生态旅游建设又暂未发展起来的阵痛期,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有可能引发林农不稳定因素。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充分利用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和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是当务之急、也是治本之策。

一要争取国家出台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政策。一是解决林农“口粮”问题的政策。“口粮”问题始终是关系林农生存、增收、林区发展的主要问题,林农一年到头劳作——主要靠外出打工的收入就绝大部分用于购买粮食,根本无法用于发展生产。应向上争取,把解决林农的“口粮”问题上升到和谐发展的高度来考虑。二是实行林地面积直补政策。从生态的角度看,林农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林区的林地保护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国家应该像对粮农进行粮食面积直补一样,对林农进行林地面积直补。以达到经济、生态、环保的长期综合效益,使林农所作贡献得到回报。三是合理规划生态公益林,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的政策。生态公益林的合理规划将极大的调动林农的积极性,有利于生态保护。首先,国家应在生态公益林规划问题上根据南方林区的实际做到更加科学合理。在考虑林农生活来源的前提下,将所有的小冲、小溪及主要河流的沿岸山地都列入规划范围。特别是县里要争取将生态旅游保护区和红线范围的山林列入生态公益林范畴;其次,应提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助标准及管护费用。单位面积内所享受的补助资金应与林农历年来砍伐木材的收入不相上下,应将每亩补助标准提到30元左右。四是积极向争取其它相关补偿政策。要多渠道争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如:中幼龄林补助、低产低效林改造等项目,争取列入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可享受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林农的补助,提高林农的护林积极性,让林农为生态建设作出的贡献得到一定的补偿。

二要进一步落实现有的相关政策。重点落实好国家已经出台的教育、卫生、扶贫、基础设施改善等政策。一是教育扶助政策: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一方面扶持贫困家庭子女上学,解决林农子女上学难问题,另一方面在考录高校的相关政策上予以倾斜,让林农子女能走出大山,在外就业。二是卫生扶助政策:现行的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很大程度上为林农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是林农在遇上大病的时候,靠的仍然是“伐木收入”。自禁伐限伐实施以来,我乡已反映出多例患大病无钱救治,到乡政府求助。所以,在这特殊时期,相关部门应将相关救助政策向林农重点倾斜,为林农解决燃眉之急。三是扶贫扶助政策: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继续把林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林种结构调整资金的扶持力度。四是交通扶助政策:最大限度的实施好国家改善乡村道路等相关政策。以工代赈、交通等部门应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力争把林区的乡村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改善好,特别是尚未通车和未实施通畅工程的行政村作为重点考虑。

来源:贝江乡党委

作者:熊丽丽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江华新闻网首页